1935年12月中央在什么上确定了抗日

1935年12月中央在历史转折点上确定了抗日策略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节点因其深远的意义而被铭记。1935年12月,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正是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月的某个重要会议上,中共中央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运动指明了方向,更为全民族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这一决策,便是在特定会议上确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决策的背景、内容及深远影响。

一、历史背景:民族危机与党内调整

1935年,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企图将整个华北变成其势力范围,进而吞并全中国。华北事变的爆发,使得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生存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迅速认识到,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同时,党内也需要进一步调整策略,克服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以适应新的历史形势。

二、会议召开:瓦窑堡会议的历史时刻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也是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议由毛泽东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等党的重要领导人。会议深入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并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这一决议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提出了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批判了成为当时党内主要危险的关门主义,同时也指出了在新的革命时期预防右倾机会主义复活的必要性。

三、决策内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确立

瓦窑堡会议的核心成果,在于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会议指出,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既要争取国内各阶级、各阶层的支持,又要善于利用国际形势中的有利因素。

同时,会议还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反日运动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这一决策,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全民族的抗日斗争指明了方向。

四、深远影响: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

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走向高潮。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加强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领导,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瓦窑堡会议不仅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路线和策略方针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一决策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开始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为全民族的抗日斗争指明了正确方向。

五、结语:历史转折点的深远启示

回顾历史,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运动指明了方向,更为全民族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这一决策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其当时的深远影响,更在于它为我们今天理解历史、把握未来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继续继承和发扬瓦窑堡会议的精神,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历史教训,不断总结成功经验,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